女性犯罪心理學
長久以來的犯罪統計與文獻均指出,男性犯罪的比例遠高過於女性(男性占83.4%,女性占16.6%),因此,無論是犯罪學研究的重點或是刑事司法體系的重心,皆以男性犯罪為主,導致女性犯罪逐漸被忽視,女性犯罪率上升,其中以ˇ30-39歲年齡層站26.6%最多,加上社會對女性行為的偏見等因素影響著她們的決策及行為,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為:家庭功能不健全、不穩定的婚姻關係、學校依附與偏差、接觸了不當的交際圈、經濟的弱勢、有不當的休閒和嗜好或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。
以下是導致女性犯罪的幾個因素:
1. 社會因素:
- 社會對女性犯罪行為的期望和限制。
- 性別角色對女性犯罪行為的影響。
- 社會對女性犯罪者的偏見和排斥。
2. 心理健康問題:
- 心理健康問題在女性犯罪中的角色,如焦慮、抑鬱、創傷後應激障礙等(女性普遍多於男性)。
- 自我調節能力和情緒管理對犯罪行為的影響。
3. 個人經歷與行為動機:
- 童年經歷(如虐待、忽視)及人際關係對女性犯罪行為的影響。
- 家庭環境和教育背景在塑造犯罪行為中的角色。
4. 犯罪類型和模式:
- 女性犯罪者更傾向於哪些類型的犯罪(如財產犯罪、暴力犯罪、毒品犯罪)。
- 犯罪行為的心理動機。
5. 社會支持和社會融入:
- 家庭、朋友、社區支持如何預防女性犯罪。
- 社會融入對減少再犯率的作用。
6.生物因素:
【女性的性別特徵對犯罪心理的影響】性別是人的自然屬性,不同性別因生理機能的不同,導致其個體心理和社會角色的差異,由此影響犯罪行為的表徵。女性性別角色的社會化,對其以後的心理特徵及其行為都有重要的影響,男女在身體素質、性器官等方面存在差異(女性賀爾蒙的波動可能影響行為和情緒),而在神經活動、智力方面的差異卻並不顯著,但在實際生活中,男女兩性在性格、能力、情感、情緒、意志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。
女性性格特徵:溫柔、文靜,感情色彩濃厚,富於內心體驗,往往感性大於理性,情緒穩定性差,行為舉止容易受心境的影響和支配。細心,辦事認真,但思路較窄,常對事物的瑣細小事感興趣。看問題有時失之全面,膽小,信心不足,有依從性。女性的這些性格特徵,使她們在遇到挫折和偏見時,容易走上極端,從而破罐子破摔或憑感情用事,實施犯罪行為。
結合上述及查找的各種文獻,我們可以知道女性犯罪者也是社會上的受害者,我們應該也要去密切的關注女性犯罪者的故事及相處環境,消除對女性的偏見及提供好的支持和幫助,能使女性犯罪者相對減少許多,通過這些內容和資料,深入的探討女性犯罪的問題,並提出有幫助的意見和建議。
參考資料
1. 張聖照(1994)女性犯罪類與原因--權力控制理論在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。警政研究所。碩士論文。https://ndltd.ncl.edu.tw/cgi,bin/gs32/gsweb.cgi/login?o=dnclcdr&s=id%3D%22083CPU04560012%22.&searchmode=basic&fbclid=IwAR0i3yqK21vQ3_OB44uZ_JfFk1gamrwZk9CFJZ012vEG6vxJ2gVIE8QYuz0</div>
2. 廣西檢察理論研究優秀成果(2014年12月22日)。女性犯罪心理研究。https://www.gx.jcy.gov.cn/zt/gxjcllyjyxcgz/201412/t20141222_1526030.shtml?fbclid=IwAR19NzKe6lW5o-xT86zKcKuOvU-xfL38rUcO5FfEP2JAS27egHftuiMsPU0</div>